学院新闻

外国语学院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六十五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4年05月20日 17:04作者:颜凡、段小婉、刘馨霞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2024年5月17日上午,外国语学院第六十五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科学城校区致远楼203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围绕“历史翻译与中国历史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儿童文学翻译”“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国家意识及路径探微”“十七年时期的翻译批评与翻译史活动”等多个主题展开。刘黎副教授主持本次沙龙,外国语言文学翻译方向数名研究生参与交流和学习

刘黎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历史观与历史翻译、历史理性与历史翻译并进一步指出,要想做好历史翻译,有时需要译者具备某种“先见”,站到某一特定立场之上历史翻译须尊重历史,不能背离真实的历史和历史事实。随后,刘黎副教授还结合时事,分析西方国家以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话语进行制约,强调中国实施话语反制的必要性,鼓励广大学子努力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构建好中国历史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历史话语。

 

 

颜凡同学以“儿童文学翻译”为主题分享了三篇文献。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形态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清末民初五四时期”。文献分析了这两个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风格、翻译方法、叙事角度、选材和审美五个方面的异同点。第三篇文献补充了时间段中国人的儿童观的转变这种转变推动儿童文学翻译从“承认本位”走向“儿童本位”。

 

 

段小婉同学分享的主题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国家意识及路径探微”。第一篇文献以清末民初的两个主要利益集团(保皇派和革命派)国家意识的归旨为研究起点,指出该时期国家意识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归纳出新时代翻译人才国家意识的三大主要培养路径。两篇文献指出国家意识和国家翻译传播分别是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现实旨归。国家翻译能力建构这一概念拓展了翻译研究学术视角和范式文献结合国家翻译能力建构这一概念,分析丁氏翻译案例,指出当前学界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

 



                                              

 

 

刘馨霞同学围绕三篇关于“十七年”(1949-1966)的论文展开分享。第一篇论文旨在分析不同的批评主体的身份对其翻译批评观的效应和影响。第二篇通过译家书信日记研究十七年期间文学翻译批评的场域刘黎副教授补充道,这种当时没有公开发表的材料真实性很大,一旦挖掘到,就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这类材料比较零散,材料搜集和整理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篇梳理了十七年时期翻译史意识的形成学者对于如何编写翻译史的讨论以及具体实践。刘黎副教授进一步强调,十七年是一个相对不太热门的研究话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三位同学逐一进行汇报分享,刘黎副教授细致地点评了位同学的分享并作进一步提炼总结,指出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她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

本次讲座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学术素养、活跃了学术思维,同时也号召大家承担起新时代外语人的担当,积极推进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中国话语的传播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开设语料库建设基础课程,助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提升 下一条:“博闻讲堂”第五十四期——朱晓农教授 “语言学基本功:脚的训练”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