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参加第二届语言认知与发展圆桌论坛
日期:2025年04月15日 15:34作者:李翠英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2025年4月12-13日,第二届语言认知与发展圆桌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论坛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外国语学院语言与终身发展实验室承办。我院副院长李翠英教授前往参加交流学习。
本次论坛特邀美国卡内基 · 梅隆大学Brian MacWhinney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的李平教授进行主旨发言,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2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高校的110余位师生参与。
论坛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外国语学院语言与终身发展实验室主任董燕萍教授的致辞拉开帷幕。主旨发言环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Brian MacWhinney教授带来了题为From the Competition Model to Emergentism的报告。MacWhinney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于经典模型Competition Model的Emergentism框架,立足于基于项目的学习、视角追踪、心智模型构建、神经涌现机制、普遍语法(UG)、统计学习及大语言模型等相关领域,探讨了如何通过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该理论框架。香港理工大学李平教授则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研究问题,以Generative AI’s impact o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What’s left for us to study? 为题进行主旨发言。李平教授认为在生成式AI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须融合前沿技术与新兴方法(如神经计算理论、构建模拟人类发展的认知模型),采集并运用高质量的数据,以探究语言学习、加工及表征机制;研究者还可借助生成式AI技术开发循证化、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教学设计,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革新。
三场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周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王瑞明教授和浙江大学杨静教授主持,十二个特邀报告精彩纷呈。十二位专家学者结合交叉学科技术,从不同语言认知加工话题、不同年龄群体切入,引领参会代表们从全生命周期、动态跨学科视角了解语言认知加工及其终身发展研究的前沿探索。多位特邀报告专家从双语者的语言认知加工切入,探讨语言加工的机制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陈宝国教授聚焦不同情绪状态下语言转换范式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情绪状态影响双语适应性控制的理论模型。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结合口译经验影响译员认知控制能力的实证研究证据,探讨了注意控制系统如何基于认知负荷的变化针对语言任务发生适应性调整。电子科技大学高山教授围绕隐性翻译启动范式的研究证据,探讨了情绪调节系统如何影响语言加工过程。
特邀报告专家还从汉语的独特语言系统或现象切入,探讨了语言认知加工深层机制。中国科学院屈青青教授通过汉语独特的量词系统考察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报告中的多项行为实验为语言相对论提供了跨语言实证证据。上海交通大学吴芙芸教授的研究从汉语可逆词错位句加工问题切入,结合阅读眼动实验和脑电技术,考察了大脑对词语内部交换错误的实时处理机制。
小组报告环节,九个小组报告在临水报告厅和东一教学楼展开,小组报告主题分别为:儿童和老年人语言加工和发展;口译加工;二语词汇学习和加工;具身感知及情绪词加工;二语教学及二语加工和产出;语音加工和音乐与语言加工;双语词汇、句子和语篇加工;语言认知的技术赋能与跨学科研究;语言认知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我院李翠英教授就具身感知及情绪词加工同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展开学术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未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优化学科专业新布局,积极推动数据科学和脑认知科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的提档升级。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参加中国翻译协会交通翻译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顺利举办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研讨会第五次会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