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信息 / 正文

第六十一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4年04月24日 09:16作者:李少哲、缪雨欣、李锐编辑:wyxk审核人:曾洪伟


2024年4月22日,外国语学院第六十一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科学城校区教学楼B01302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钟明国教授主持,外国语言文学翻译方向数名研究生参与交流和学习。

钟明国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古丝路交通史文献翻译研究:对象与范围”。钟教授追溯了丝绸之路的深厚历史。早期阶段,沙漠丝绸之路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历史的演进,草原丝绸之路也逐渐崭露头角。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阻碍,而此时海运凭借其更安全、更经济的特性逐渐崛起,海上丝绸之路进而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转变不仅改变了丝绸之路的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丝路交通史的研究中,对古代文献的翻译和解读至关重要。古丝路行记方面的文献详细记载了丝绸之路上的风土人情、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同时,西方地理著作也为我们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和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总而言之,古丝路交通史文献翻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不仅包括对丝绸之路本身历史脉络的梳理,还包括对相关文献的翻译和解读,以及对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探究。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为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

 

李少哲同学分享的主题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紧密合作这一角度,阐述了第二次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李少哲同学为我们介绍了这一时期科技翻译各种作品。比如,《几何原本》等经典之作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理论,还促进了中西学术思想的交融。这些翻译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科技知识体系,同时也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后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珍贵的翻译作品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开放。

缪雨欣同学分享的主题是“晚清翻译人才培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研究”。在以“西学中源”为认知起点,加持“中体西用”为纲,晚清翻译人才培养理念旨在用“西方器数之学”卫“中国固有之道”。这种理念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又展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以严复为代表的翻译家更是通过文言文的翻译和译词“化西”,在翻译实践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和韵味,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晚清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翻译活动成为了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而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是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统一。这一时期的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不仅为当时的国家自强求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后世的翻译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今社会的翻译事业发展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李锐同学分享的主题为“多模态翻译”。分享围绕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起源、发展历程,多模态翻译话语分析的演进过程,到当前的研究热点,逐步梳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并进一步地探讨多模态翻译研究的新路径。技术进步对翻译实践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多模态符号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媒介。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气氛热烈,分享的主题丰富多彩。古丝路交通史文献翻译研究、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晚清翻译人才培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研究、多模态翻译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跨学科思维的火花。钟明国教授不仅深入细致地点评了每位同学的汇报,而且热情地鼓励同学们继续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不断挖掘潜在的研究领域。此次学术沙龙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学术素养,更启发了大家创新思维,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上一条:“博闻讲堂”第五十二期——徐晓东教授“文艺复兴文学中的魔法石及万灵药”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下一条:“博闻讲堂”第五十一期——石连富高级工程师“语言翻译在国际土木工程项目中的角色”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