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信息 / 正文

第八十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 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3月17日 10:50作者:唐星霓、李夏如、高睿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2025年3月14日,外国语学院第八十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科学城校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冉秀博士主持,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数名研究生积极参会并作汇报分享。



冉秀博士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切入点,从文学史、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跨文化影响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剖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之作、破旧之作,更开创了中国现代忏悔文学的先河。冉博士指出,鲁迅通过“狂人”这一多重隐喻形象,完成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启蒙思想的传递。

唐星霓同学从历史语言学视角出发,对比了中日驿站制度的演变,探讨了两国地名的语言学研究,分析了“驿”和“宿”在地名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文化内涵。她指出日本“宿场”制度对中国驿站文化的借鉴与本土化改造。随后,通过分析地名中的“驿”“宿”使用差异,揭示了交通体系背后的文化互动与身份认同。

高睿同学汇报的主题是“从「『森 鴎外』カフェインの定量分析」看近代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汇”。森鸥外与茶事的关联,贯穿其人生多个面向。高睿同学认为,森鸥外虽不嗜茶,却通过科学实验解析茶的药用价值,并在文学创作中以茶为纽带,串联起家族记忆、社交礼仪、文化传承与时代风貌。

李夏如同学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和查特曼的叙事空间理论,深入剖析野间小说《崩溃感觉》《真空地带》的叙事策略。一方面,作者通过错时法、情景法等技巧,调整叙事节奏,增强故事可读性和心理描写的真实感;另一方面,通过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人空间的交错设置,丰富了故事层次,赋予主人公行动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叙事的心理真实感与社会批判力度,展现了战后日本文学的深度与广度。

分享环节结束后,冉秀博士对三位同学汇报分享逐一进行点评,充分肯定其选题价值与研究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优化建议。她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挖掘地名背后的民俗史料,积极拓展跨学科视角,以及深化叙事理论在东亚文学中的实用性探讨。

本次学术沙龙以文学为桥梁,贯通历史、语言、科学等多重维度,积极搭建学术对话平台,既彰显了我院学子的思辩活力,也延续了外国语学院深耕跨文化交流的学术传统。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学术前沿问题,持续打造优质学术沙龙,努力为广大师生提供平台与机会,助力大家在跨文化研究中探索更多新可能。


上一条:“智创教研工作坊”第一期顺利开讲: AI赋能人文社科研究与国际学术发表 下一条:“博闻讲堂”第六十八期——郝田虎教授“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歌”学术讲座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