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5月13日 16:16作者:石秋梅、黄梦、赵含月、白清华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2025年5月9日,外国语学院第八十五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科学城校区致远楼328教室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陈颐博士主持,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数名研究生参与交流。
陈颐博士围绕“超级现代性的空间悖论:解读奥热的‘非地点’理论”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她以马克·奥热的著作《非地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非地点”的概念界定、现象研究、其中的身份构建机制以及社交关系在“非地点”中的呈现等核心议题。随后,陈颐博士进行了相关文献梳理与评介,为同学们深化理解与思考提供了有益的指引。
石秋梅同学聚焦“若竹千佐子《我将独自前行》中的老年书写”。随着全球高龄化问题的凸显,老年养护议题受到更多作家关注。然而,在文学与文化生产实践中,老年人形象常被边缘化,多呈现痴呆、昏聩、虚弱等刻板印象。在此背景下,《我将独自前行》通过主人公桃子展现了一种健康向上、从容乐观、生活井井有条的老年精神风貌。石秋梅同学认为,小说运用微观叙事有效扭转了大众对老人的负面认知,通过文学表征塑造了更为立体的老年形象,回应了社会对非刻板化老年叙事的迫切需求。
黄梦同学围绕“杰克·伦敦作品中的疾病书写”这一主题进行汇报。她聚焦社会批判与太平洋迷思两个维度,对杰克·伦敦作品中的疾病书写及其背后的深层意涵进行了文献分析。从城市疫病、北方寒症到南方麻风病的地理话语建构,再到太平洋迷思的塑造,该研究揭示了这些书写如何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杰克·伦敦复杂的思想内涵。
赵含月同学”聚焦如何从生态批评视角解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该研究着重剖析了小说建构的三个核心空间——废市、大院和伊甸崖。废市是充满剥削与道德堕落的反乌托邦罪恶之城;大院是推崇科技缺压抑人性的理性主义“监狱”;伊甸崖则是倡导自然崇拜却因封闭单一而最终崩溃的生态乌托邦。通过分析这些空间的建构与瓦解,小说呼吁人们辩证思考地方意识,并强调唯有建立多元、正义且开放的地方,才能缓解生态社会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白清华同学分享的主题是“《帖木儿大帝》中的东方贸易、版图扩张与英格兰身份焦虑”。她从戏剧与伊丽莎白时期贸易扩张之间的关联、英格兰民族的身份焦虑及其对东方的妖魔化三个层面,解读了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经典剧作《帖木儿大帝》,增进了听众对马洛及其戏剧创作的理解。
分享环节结束后,陈颐博士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细致点评与总结。她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本次学术沙龙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显著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思路,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术兴趣和探索热情。活动充分展现了我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的实效,为持续提升学院学术研究水平和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一条:“博闻讲堂”第六十九期——李伟昉教授“哈姆莱特延宕内涵再审视”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座谈会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