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5月21日 16:29作者:张琼丹、赵降龙、牛姣然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为促进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学术交流,助力研究生学习创新能力提升,2025年5月16日,外国语学院第八十六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学术沙龙在科学城校区致远楼313教室如期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吴雨博士主持,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参会研讨。
吴雨博士聚焦“江户时代中日唐船贸易信牌制度”,剖析其历史渊源及江户唐船贸易文书体系。她指出,江户时代的信牌制度与明代勘合贸易具有深厚渊源,经日本本土化改造后成为管控唐船贸易的重要机制。通过辨析“信牌”与“割符”的概念争议,吴博士揭示了该类文书与中国符节的深层关联,并分析了“商照—信牌”双重许可机制及风说书等关联文书在贸易文书体系中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困境,她提出未来可探索史料数字化、计量史学与语言学跨学科分析、以及结合全球史视野比对信牌制度与中国驿站制度等创新路径。
张琼丹同学分享的主题是“日本江户时期汉诗创作范式的嬗变”。日本汉诗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江户时期的汉诗创作范式经历了学明诗、学宋诗、学清及兼综各代的演变历程。尽管范式不断更迭,唐诗始终被奉为最高典范与核心追求,各阶段争论实为学唐方法的分歧。这一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了唐诗在中日诗歌交流史上的深远影响与重要价值,也彰显了江户汉诗创作者们对唐诗艺术的高度尊崇与不懈追求。吴雨博士重点指出,发展阶段的分期界定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明确。
赵降龙同学以“日本左翼作家中的鲁迅研究”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他聚焦鲁迅思想在日本左翼作家群体中的跨文化传播,通过梳理文献资料,重点考察小林多喜二、中野重治、鹿地亘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深入揭示了鲁迅批判性写作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之间的互文关系。赵降龙指出,鲁迅思想在日本左翼文学场域中的“再生产”过程,既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也折射出日本左翼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诉求,为理解东亚左翼文学的跨国对话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牛姣然同学聚焦“日本作家小田岳夫《鲁迅传》对中日作家的影响”。她指出,作为首部鲁迅传记,该书在战时语境下塑造了兼具东方传统与西方文明特质的“爱国者”形象,反映了殖民时代的认知局限。牛姣然分析道,小田的传记框架为竹内好“文学者鲁迅”论奠定基础,其“抵抗性民族主义”的双重阐释深刻影响战后日本学界;中国学者王士菁、范泉则通过译介与批判实现本土转化——前者吸收“社会斗争”叙事强化革命者形象,后者修正史实并突出文学独立性,推动了中国鲁迅观的理论突破。她认为,该传记成为中日学界思想对话的独特媒介,为鲁迅研究的多元化提供历史参照。
本次学术沙龙取得圆满成功,与会研究生踊跃参与、深入研讨,有效促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学术互动与思想碰撞。通过此次活动,我院师生进一步深化了理论认知,拓展了研究视野与国际化学术思维,及时把握了学科前沿动态,为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术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条:“博闻讲堂”第七十一期——张叉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下一条:“博闻讲堂”第七十期——冯伟教授“《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犹太人问题’”学术讲座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