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渝”见非遗: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会亮相6部英文非遗短片

日期:2025年10月13日 14:22作者:编辑:学生口审核人:


今年暑期,外国语学院6支小队带着刀画、汴绣、川剧等6张非遗名片奔赴重庆秀山、荣昌、四川成都、河南开封、内蒙古锡林郭勒等地,开展“沉浸式体验+非遗传承人访谈+国际化传播探索”系列活动;近日,学院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会,6个非遗项目的英文宣传视频成为亮点。

非遗特色各绽异彩,实践探索多点开花

各实践队紧扣不同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核与技艺特质,走出差异化探索路径,在实地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

重庆非遗刀画示范基地——“刀韵淬髓,英彰华髓”实践队以“钢刀为笔”解锁艺术新境。队员们聆听刀画传承故事,亲手用宽刀刮绘远山轮廓、窄刀勾勒枝丫细节,感受“以刀代笔、以刮代染”的独特韵律;当看到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展示创作、在传统山水里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新实践,队员们直观读懂“非遗不古”的鲜活活力,更见证刀画从非遗技艺走向各大艺术展览的传播成果。



荣昌陶艺工坊——“陶火青春”实践团深入千年陶艺世界,触摸陶土的温度。在荣昌陶博物馆,队员们溯源汉至当代的技艺脉络,见证“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陶品如何扎根生活;在云山艺陶艺工作室,34岁非遗传承人王红健完整演示“取土—揉练—拉坯—烧制”全流程,而90后、00后传承人用3D建模优化造型、光谱分析改良釉色,甚至研制20余种草木灰釉的创新探索,让队员们清晰看到传统陶艺的现代蜕变。

2D932


秀山龙凤花烛作坊——渝湘黔交界的秀山,师生团队与市级非遗“龙凤花烛”相遇。在第三代传承人陈建友的作坊里,蜡香萦绕间,队员们逐一解锁削烛芯、缠灯草、熔蜡、浇铸等七道核心工序,反复练习“蜡花”制作以体悟“精益求精”的匠心;从烛身“盘龙戏珠”“凤穿牡丹”的纹样寓意,到龙凤象征婚姻美满的民俗内涵,队员们沉浸式感受东方传统的浪漫底色,更了解到年轻匠人开发186种新式花烛产品、助力特殊学员就业的传承成果。


成都川剧文化圈——“探遗寻踪”实践团走进成都川剧博物馆,近距离观摩承载岁月的脸谱、服饰与道具。结合川剧“独特声腔、精彩表演”的艺术特点与三百年历史背景,队员们读懂“方寸舞台见天地”的魅力;当看到3D扫描脸谱数据库、VR沉浸式观戏体验等数字化创新,以及川剧脸谱元素融入城市街区成为打卡地的场景,深刻体会到这门古老艺术突破戏台边界的鲜活生命力。

1978B


开封汴绣厂——“非遗传译”团队走进开封汴绣厂,惊叹于针线“绣绘”《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的精妙。在绣娘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齐针绣的工整、乱针绣的灵动、滚针绣的流畅;针对汴绣国际传播难题,团队结合开封职业学院“用AR技术拆解复杂针法”的教育创新,尝试建立中英双语针法术语库、协助开发双语教学视频,用专业语言能力为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搭建走向世界的桥梁。

1119B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草原黄金时节,实践队深度参与那达慕大会。作为“中国马都”“蒙古长调之乡”,锡林郭勒的那达慕涵盖开幕式、搏克、赛马、射箭等竞技赛事,以及草原美食文化节、工艺品展销会等多元场景。队员们不仅见证其成熟的文旅IP运营体系,更发现周边牧场牧民将草场改造成“那达慕体验区”,化身“文化讲解员”“体验导师”,切实感受到非遗对草原“全域游”与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27993

青春赋能传承:让非遗之声传得更远

从巴渝大地到中原腹地,6支实践队依托6个非遗项目的文化脉络,通过参观学习、传承人深度访谈、核心技艺实践等方式全程深度参与,最终完成6个非遗项目的英文宣传视频拍摄,助力非遗文化国际化传播。

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大家清晰意识到:外语学子不仅是非遗文化的“体验者”,更应是中国文化的“传译者”,我们有责任用专业所长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让千年技艺跨越国界被世界看见,助力非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

据悉,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实践育人”模式,进一步探索“专业赋能+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让更多学子在文化传承中成长,让更多非遗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生。


下一条:青春实践绽芳华 知行合一谱新篇:外国语学院举办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汇报评比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