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系召开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深耕“AI+外语教育”探索融合新路径
日期:2025年09月22日 10:07作者:编辑:外文系审核人:教学办
2025年9月19日,外文系在线上召开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系主任吴雨主持,外文系全体教师全员参会,紧扣“AI+外语教育:融合实践新探”核心主题,深入落实教务处关于“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分组研讨等环节,为外文系外语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明确方向、规划路径。
一、锚定“人工智能+”方向,明晰外语教育变革逻辑
会议伊始,吴主任带领全体教师集中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并从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视角展开深度解读。结合文件中“探索智能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创作中华文化元素内容”等要点,教师们围绕三大方向形成共识。
1. 内涵深化
外语教育需从“技能培养”转向“价值塑造”,既要强化AI伦理与责任教育,也要培养学生成为“AI赋能的文化创造者”,推动传统研究向AI驱动的跨学科创新升级。
2. 模式变革
需探索“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借助智能化情景交互构建高仿真跨文化语境,以项目导向学习培养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
3.战略衔接
外语教育教学要立足“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要求,加强国际AI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教学研究,发挥外语优势推动AI技术普惠共享,深化相关领域国际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
二、剖析高校实践经验,为融合落地提供参考
为让“AI+外语教育”实践更具可操作性,活动第二环节聚焦国内高校典型案例,通过多维度对比解析为教师们提供借鉴。吴主任重点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特色做法。
1. 课程重构
同济大学联合电信学院开设“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通识课,增设“数智干预译后编辑”专业课;山东师范大学压缩传统语言课程占比,新增“翻译技术实践”平台课与“外语教育技术”模块,并筹备“语言科学创新实验班”。
2. 方法创新
天津外国语大学建设虚拟情境教学实验室与数字化实践平台,推进日语学院智慧课程建设;同济大学以知识图谱搭建课程框架,引导学生“用智能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 资源协同
同济大学通过跨学院合作共享课程资源减轻教学负担,山东师范大学依托大类平台课推动跨学科融合,天津外国语大学则强调“工具辅助性”与“数据安全风险警示”,为技术应用划定边界。
案例分享后,老师们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技术服务教学、不替代教学”的核心原则。
三、聚焦课程痛点,研讨AI融合具体路径
围绕“如何让AI真正服务于外语教学全环节”,系上教师根据各课程分组,结合教学痛点与政策要求开展线上研讨。
老师们主要探讨AI在课前预习引导、课中重难点解析、课后巩固提升等环节的辅助应用,同时关注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确保语言基础能力培养不弱化;聚焦AI翻译相关工具的合理运用,初步思考如何通过规范使用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引导学生正确借助技术提升翻译效率,同时严守学术诚信底线;围绕AI在文本分析、解读辅助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展开讨论,强调在利用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需保留文学教学的人文属性与文本细读要求,避免算法对审美体验的影响;重点关注AI应用中的风险防控,探讨如何平衡技术辅助与传统教学优势,例如在口语教学、学习过程评价等方面,保障教学实效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后续各组将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路,形成细化方案。
四、制定行动清单,保障落地见效
此次会议,外文系提出了AI教学应用初步建议,明确优先试点课程、推荐工具与平台,并强调数据安全、学术诚信、能力退化防控等注意事项。活动最后,吴主任结合教务处有关设立“教研活动”专栏、制定具体计划的要求,明确外文系本学期教研活动安排与后续工作方向。
本次教研活动是外文系对“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政策的深度响应,也是对新学期教学改革的精准规划。全体教师在政策解读、案例借鉴与分组研讨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后续“AI+外语教育”试点落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外文系将以“稳步试点、动态优化”为原则,推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助力外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大学外语教研室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下一条:外文系开展“总结经验启新程,凝心聚力再出发”暨外语课程示范课展示教研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