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变革 推进课程建设
日期:2025年11月04日 19:07作者:饶巧颖编辑:大学外语审核人:李勇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同时系统优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更好服务学生成长与学校工科特色发展,近日,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通过腾讯会议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经验分享”与“大学英语10学分课程设置方案研讨”两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研修赋能启思 共探教育变革新路径
活动伊始,教研室副主任饶巧颖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研修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其参加重庆交通大学中青年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实践研修班的成果与感悟。 饶巧颖副主任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案例:从智能教学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到AI辅助的语言评测与写作指导;从虚拟仿真技术赋能跨文化交际场景构建,到大数据驱动的教学质量动态监测。饶巧颖副主任重点指出,“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重塑‘教’与‘学’的关系——教师需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思维引导者。”结合外国语学院实际,她提出三点启发:一是探索“AI+外语教学”模式,开发智能口语训练、跨文化案例库等数字化资源;二是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推动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三是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助力其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分享过程中,与会教师围绕“AI工具在外语课堂中的落地场景”“技术与人文教育的平衡”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思维碰撞不断,为学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提供了多元思路。
聚焦课程优化 共绘公共英语新蓝图
随后,教研室主任李勇主持研讨重庆交通大学“大学英语”公共课程10学分设置方案。李勇主任首先阐明方案制定的背景与目标:“面对新工科建设要求与学校‘交通特色、锚定一流’办学定位,大学英语课程需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强化‘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融合,同时衔接学生考研、就业、国际化发展等多元需求。” 围绕“工具性+人文性”“工科特色”“学生中心”三大原则,李勇主任详细解读了课程设置方案:
基础夯实阶段(1-2学期):开设“大学英语I/II”(必修,各3学分,48学时/学期),聚焦语言基础与四六级备考,强化“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为学生学业发展筑牢根基。
能力拓展阶段(3-4学期):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I/II”(选修,各2学分,32学时/学期),其中“实用工程英语听说”“实用工程英语写作”“科技传播与本地化翻译”等课程紧扣工科背景,提升专业场景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与全球胜任力”“全球思想经典与当代议题”“中国文化英语讲”则兼顾人文素养与国际传播需求,服务“懂专业、会语言、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多元发展阶段(3-4学期):增设小语种选修模块(日语I/II、法语I/II、德语I/II,各2学分,32学时/学期),满足学生个性化语言学习与国际交流需求,服务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方案汇报后,与会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建言:有教师建议“ESP课程可加强与专业学院的联动,引入交通、土木等领域真实语料”;有教师提出“小语种课程需明确培养目标,避免与专业外语重复”;还有教师关注“课程评价体系如何适配分层教学需求”。李勇主任表示,将充分吸纳建议,进一步优化课程大纲与实施细节,确保方案落地实效。
凝聚共识 向新而行
本次教研活动紧扣教育变革趋势与学校发展需求,既通过研修成果分享为教师注入创新理念,又以课程设置研讨推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教育、学生发展同频共振。据悉,外国语学院将结合本次研讨成果,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并启动试点教学,稳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夯实语言基础。


下一条:外文系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暨智创教研工作坊顺利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