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信息 / 正文

“博闻讲堂”第六十期——孙立春教授“中国当代小说在日译介与传播70年”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日期:2024年09月26日 10:15作者:张浩、牛姣然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外国语学院积极推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路径。2024年9月20日,学院特邀知名学者孙立春教授赴我院进行题为“中国当代小说在日译介与传播70年”的专题讲座。孙教授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131人才、杭州市外文学会会长。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冉秀博士主持,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学院多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孙立春教授指出,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已有70余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至1992年(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1992年至今。随后,他分别从日本译入与中国译出两大模块进行了梳理分析。

1949年至1972年是中国小说在日本译介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日本译介选择的小说题材多为农村、战争、革命历史与工业等,通过全集、选集与单行本的形式译介了中国几乎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孙教授指出,这一时期,日本出于意识形态需要,翻译了大量中国当代小说,中国流行的作品几乎都有译介。可以说,中国小说在日本译介的特征具有全面性与同步性。

 

 

1972年至199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大批对华友好人士来华,他们不仅深刻反省历史现实,同时怀着浓厚的赎罪意识,把真正的中国译介至日本。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文学具有多元审美化的特征,译者和研究人员逐渐以审视纯文学的眼光看待中国小说。同时,利用“二分法”,中国主动推介到日本的作品也逐渐脱去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例如,以《人民中国》为代表的期刊译介以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80年代的作品为主。同时,在反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中日主流文学保持一致,许多文学作品在日译介受到欢迎,得到了广泛传播,比如《人到中年》以及残雪的系列作品等。这一时期译介到日本的小说更全面、更深刻,中国当代小说也更完整、更立体地展现在日本读者面前。

 

 

1992年至今,翻译选材从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回归到纯文学审美。这一时期,译介至日本国内的主要是武侠小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小说和一些有争议的小说。中国当代小说日译传播衰落,中日对新时期小说认知差异大,中国注重推介正面形象,日本则侧重阴暗面。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小说译介至日本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从比例和影响力来看,译介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之后的萧条期。

讲座进入尾声,孙立春教授引用刘江凯教授的《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一书的观点以此总结194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通观整个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整体上基本经历了由意识形态向文学审美回归,由社会学材料向文学文本回归,由单极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样一个趋势。”

冉秀博士对孙教授的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勉励同学们积极关注学术动态,把握当前研究热点与趋势,找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呼吁大家积极思考中国文学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情况。比如,哪些作品应该传播出去却没有成功?我们当下应该如何助力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


 

本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到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前沿动态,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更引导与会师生积极思考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供图:谭元昌、任湘)

 

上一条:“博闻讲堂”第六十一期——王志章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指导与交流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下一条: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应邀为我院学子开展线下指导座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