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 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4月28日 16:10作者:贺兰、唐悦、赵嘉祺、朱雅丽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2025年4月24日,外国语学院“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第八十四期在科学城校区B01319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高毛毛博士主持,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英语语言学方向数名研究生参与交流。
高毛毛博士围绕Marta Andersson和Dan McIntyre撰写的“ChatGPT”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 3.5在识别和解读语言不礼貌现象方面的能力。该研究不仅揭示了ChatGPT在处理复杂语言现象时的能力和局限性,还为提高AI技术的安全性、透明度和可靠性提供了重要见解。
唐悦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概念隐喻折射出的生态取向和生态理念,以推进语言的生态化。研究标明,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存在共性与差异;双方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均呈现有益性、模糊性和破坏性的生态取向;中美概念隐喻分别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美国优先”的生态理念,其差异受经济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以及生态哲学理念的影响与制约。
贺兰同学分享了《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意象图式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该研究系统介绍了对意象图式的属性、分类、转换方式及其心理现实性进的探讨,与阐述了意象图式在语义、语法和篇章等语言层面的解释力。随后,她指出,尽管该研究存在文献覆盖范围有限、未来研究方向不够明确等局限,但仍为理解复杂的认知和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赵嘉祺同学围绕“中国网络语言污名化现象”进行汇报。污名化指通过贬损性标签对个体或群体进行认知遮蔽与社会排斥,其机制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析。他指出当前网络污名化具有快速传播、表达隐蔽、群体针对性强等特征,常以谐音、玩梗等形式扩散,加剧偏见与社会对立。对此需溯源污名语言机制,常借助谐音、戏谑表达(玩梗)等形式扩散,加剧了社会偏见与对立。对此,需深入探究污名语言的生成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推动语言正向发展。
朱雅丽同学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如何为外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指出,该理论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关联,主张语言学习是动态的认知过程而非机械记忆。在外语教学中,范畴化、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等核心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词汇与语法教学,帮助学习者通过体验性活动理解抽象概念。当前研究虽取得进展,但仍存在局限,未来应深化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的交叉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共同推动外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学术沙龙圆满结束,与会同学均表示收获颇丰。展望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译路丝语”系列学术活动的前沿探索与内涵建设,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助力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与提升!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座谈会顺利开展 下一条:第八十三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