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4月21日 15:58作者:蒋颖、曲奕聪、杨红、任庆炫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2025年4月17日,外国语学院第八十三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科学城校区致远楼328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张雪梅副教授主持,外国语言文学方向数名研究生参与交流学习。
张雪梅副教授以即将发表的论文《<亨利八世>的反历史书写与莎士比亚晚期政治哲学》为核心,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分享。她先深入解读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如何运用反历史书写构建晚期政治哲学体系,随后详细阐述了自己优化论文结构、强化思辨深度以及补充一手文献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过程。张雪梅副教授将论文修改经验总结为“强化问题意识,提升思辨逻辑““拓宽一手资料来源,夯实学术根基”等实用建议,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论文写作与投稿思路。
蒋颖同学聚焦“《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她系统剖析了两部作品在主题、人物、场景和结局方面呈现的悖论现象,揭示了理想与现实、角色性格与行为的矛盾冲突。此外,她还从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视角,拓展介绍了权力悖论、自由束缚悖论等理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曲奕聪同学以“文化旅行理论视野下的《印度之行》”为题进行汇报。她从福斯特的创作经历入手,指出“心理距离”对其创作的影响。解读文化旅行理论时,曲奕聪同学区分了旅行与旅游的概念,突出福斯特创作的突破。在分析书中人物时,通过穆尔夫人、奎斯蒂德等角色展现“精神旅行”,并阐释清真寺、山洞等空间隐喻,深入探讨跨文化交流。此外,她还依据小说阐述了人的完整性建构方法,为理解《印度之行》提供了独特见解。
杨红同学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出发,分析19世纪美国海洋小说借助“文学地图”建构海洋空间意识形态。她以库柏的《领航人》等四部作品为切入点,揭示了这些作品叙事与空间政治的紧密关联。例如,《领航人》通过重绘海图挑战英国霸权,塑造美国海权意识;达纳和麦尔维尔的作品则助力美国领土扩张与海外贸易;《白鲸》借环球航行批判殖民主义、预言全球化趋势。研究表明,美国海洋文学成为政治工具,对美国海洋身份塑造及二战后全球霸权奠定了基础。
任庆炫同学聚焦“幻象真实:’尤比克‘符号化过程中的三重维度”。该研究以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尤比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尤比克”这一关键符号。“尤比克”贯穿小说,概念模糊,其符号化过程包含三重维度:构建幻象世界,引发对真实的质疑;与错乱时间相关联;代表寻找真相的行动。小说借此展现对真实的探寻,强调真实是不断被寻找的过程。
分享环节结束后,张雪梅副教授从学术规范与学科发展角度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系统性点评。她指出分享中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强调了严谨治学的重要性,同时也鼓励大家深耕学术前沿,提升研究能力。
本次沙龙为我院师生搭建了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多元学术观点的交流与互鉴。与会师生进一步明晰了研究方向,优化了研究路径。活动所展现的浓厚学术氛围与深切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学院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对持续提升学院学术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条:第八十四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 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下一条:第八十二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 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