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6月12日 17:02作者:田胜娇、彭莉、魏鑫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为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助力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2025年6月9日,外国语学院第八十九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科学城校区致远楼203教室顺利开展。本次沙龙由张宜敏副教授主持,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方向多名研究生积极与会。
魏鑫同学聚焦于“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的隐喻生态批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特朗普和拜登的隐喻使用,研究发现共和党倾向使用“商业”“战争”等隐喻,将自然资源商品化,体现了经济利益至上的破坏性生态观;民主党则采用“威胁”“旅程”等隐喻,表面倡导气候行动,但深层“竞赛”“机会”隐喻暴露竞争本质。她指出,两党策略虽异,却同受意识形态驱动,其终极目标皆为维护美国霸权与经济利益。该研究为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及生态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启示。
田胜娇同学围绕“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建构差异与意识形态投射”进行汇报分享。她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亚马孙雨林大火报道中,BBC直指“人为责任”,新华社传递“多元和谐”理念,巴西媒体Globo则淡化人为因素;《中俄联合声明》则通过协商性话语建构“伙伴”身份,借助动词选择平衡主权与全球责任。媒体应具象化责任表述,国际文件需将“承诺”转化为可验证行动。该研究为全球生态治理话语协商提供语言学视角,凸显了语言结构与意识形态的隐性关联。
彭莉同学分享的主题是“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她基于阿伦斯提比的生态语言学理论,介绍了其提出的意识形态、构架、隐喻等九类“故事”框架,并探讨其对国内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如挖掘“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生态价值;在“破坏性-有益性”连续统细化话语类型评估;借山水诗等资源提升公众生态素养。彭莉提出,结合语料库定量分析与多角度文本交叉分析等未来研究方向。
张宜敏副教授围绕“AI 与人类学者学术文本差异显著”进行分享。她系统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Kong & Liu, 2024;Jiang & Hyland, 2024;Zhang & Crosthwaite, 2025;Mo & Crosthwaite, 2025),从修辞结构、词汇束特征、词汇搭配模式及立场表达四个维度,全面对比了AI 与人类学术写作的差异。张宜敏副教授强调,AI在学术写作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能高效生成文本、提供全流程辅助,降低写作焦虑;另一方面存在引用失真、信息滞后等问题,可能影响学术诚信。她指出,AI虽能提升基础写作效率,但对复杂主题的深度理解与创造力仍显不足,需在人类学者监督下使用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本次沙龙聚焦语言学前沿动态与热点议题,为师生提供了深度交流与思想交锋的高效平台。与会师生围绕各项议题展开了富有洞见的讨论与观点碰撞,深化了对相关领域复杂性的理解。本次活动不仅有效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与批判性思维,更彰显了学院在推动语言学交叉融合研究、探索学术话语体系范式创新方面的前瞻性努力,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外语人才注入了新的学术动能。
上一条:“博闻讲堂”第七十二期——邢富坤教授“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语言变体”学术讲座顺利开展 下一条:第八十八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