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5月30日 16:48作者:梁晓雁、叶欣芸、樊梦停、王艺璇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为激发我院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潜能,助力培养提升科研及创新能力,2025年5月28日,外国语学院第八十八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科学城校区致远楼203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曹凤博士主持,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数名研究生参加会议。
曹凤博士围绕“中国开封犹太人”,深入讲解了开封犹太社群的历史源流。她从犹太民族的全球迁徙史切入,借助新疆地区出土的犹太-波斯文契约与阿拉姆文木牍等文物,勾勒出犹太商人沿丝绸之路东来并传播宗教文化的历史轨迹。曹博士特别强调,北宋时期定居开封的犹太社群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实现文化融合,不仅将犹太教信仰与儒家“黄天”观念对接,还通过宗教实践调整与姓氏汉化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整合力。
梁晓雁同学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理论,分析了该作品从沉寂到被关注的历程。她以推介者徐志摩和重要译者瞿世境为例,阐释了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变异的原因,进而探讨文学传播背后的文化选择与历史语境,凸显了以具体作品解读社会问题的重要价值。
叶欣芸同学分享的主题是“《杯酒留痕》中风景与人生的再占有”。该研究结合“地方与非地方”“风景与权力”等理论,系统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在旅途中对风景的再解读与人生选择的重构过程。她指出,小说中多次绕路并非无意义的叙事拖延,而是一种“非地方”的空间实践,使人物摆脱阶层束缚与人生停滞状态。通过与风景的互动唤起记忆与情感,主人公将被主流权力叙述所占据的“风景”转化为承载个体生命经验的“地方”,最终实现风景与人生的再占有。这一过程既是精神上的回归之旅,也是身份与记忆的再建构。
樊梦停同学汇报的主题为“ 《福根斯与鲁克丽丝》中的政治博弈”。她指出,该剧聚焦“何为高贵”的核心命题,借贵族小姐鲁克丽丝的择偶抉择,呈现了旧贵族科尼利厄斯(凭血统标榜高贵)与新权贵弗拉米尼乌斯(靠能力美德立身)的博弈,映射了都铎王朝初期封建体制瓦解、新阶层崛起的历史语境。剧中鲁克丽丝选新权贵的情节暗合亨利七世“以个人能力任官”的政策逻辑;作者默德沃持“新权贵代言人+调和者”立场,勾连了文学与政治互动。该研究揭示出戏剧三重意义:见证社会价值观从“血统论”向“能力论”转变,推动宗教剧向世俗政治剧过渡,并成为王权博弈工具。
王艺璇同学围绕主题“面对衰老,文学何为”进行汇报。她系统介绍了“文学老年学”这一新兴批评理论。该理论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聚焦文学与老年体验的互动关系,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揭露社会对衰老的文化建构与歧视现象,并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与叙事赋能。王艺璇指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批判西方主流的“衰退叙事”,即将年龄增长简化为能力衰减的过程,这种叙事加剧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与年龄歧视。此外,她还援引了凯瑟琳·伍德沃德的“老年镜像阶段”理论,阐释了文学如何成为老年人回避社会偏见、实现“心理缓刑”的工具,从而缓解衰老带来的精神创痛。
本次沙龙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在场师生热烈讨论与深入思考,充分彰显了外国语学院“修身明德、博学中西”的治学理念与开放活跃的学术风貌。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推进”译路丝语“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展,努力为广大师生提供平台与机会,助力大家在学术研究中探索新方向、新路径。
上一条:第八十九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下一条:探索AI提示词艺术,赋能学术研究新视野——第八十七期译路丝语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播 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