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信息 / 正文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交通与文明互鉴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日期:2025年07月08日 11:34作者:叶欣芸编辑:学科办审核人:曾洪伟


202574日,由重庆陆海通国际书院、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交通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学术沙龙“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交通与文明互鉴”在南岸校区国际教育学院220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翠英主持,特邀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礼堂、西澳大学亚洲研究学科中国研究方向席格伦教授(Gary Sigley)出席交流。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郑丹、重庆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黄承锋出席会议,国际学院院长余元玲、外国语学院院长曾洪伟列席,来自外国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多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会上,国际学院院长余元玲介绍了重庆陆海通国际书院建设情况,围绕项目背景、重点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进行系统汇报。随后,外国语学院院长曾洪伟就“交通强国”和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外语学科转型升级与使命担当进行汇报。曾洪伟从三个方面提出构想:一、推动学科定位重构——实现外语由“工具性语言 "文明互鉴桥梁的跃升;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交通区域国别语言”三维支撑体系;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复合型“交通文明使者

在专家主旨发言环节,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礼堂以“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为题,回顾该领域的研究进程,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应以“大地理、大历史、大文明”的视野,融合多学科方法,推动研究深入发展。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博士梁旭璋围绕“西南茶马古道相关日本文献整理及研究动向观察进行发言,梳理了日本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博士项露林以“‘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交通思想为题,探讨了“交通卫国”“交通经国”等古代交通理念对当今社会经济价值与国际安全的启示。



在中外专家对话环节中,黄承锋教授刘礼堂教授席格伦教授围绕古代与当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陆海新通道模式与文化交流新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一致强调,应汲取历史智慧、以古鉴今,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随后,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郑丹代表学校特别聘请刘礼堂教授和席格伦教授“重庆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并为他们颁发了聘书。郑丹副校长对两位专家的到访与宝贵指导表示诚挚感谢,并进一步指出,面向未来,学校在交通研究领域应坚持“历史与现实双重解码”,以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持续推动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



本次沙龙聚焦古今交通要道与文明互鉴这一宏大主题,通过深入的历史回溯、扎实的文献梳理和前沿的学术对话,深化了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内涵的理解,也为学校依托交通特色优势,拓展区域国别学研究,服务新时代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学术支撑。与会者普遍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深化交通与文明互鉴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下一条:“博闻讲堂”第七十二期——邢富坤教授“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语言变体”学术讲座顺利开展

关闭